什么叫 U 币?虚拟货币外衣下的诈骗陷阱与法律警示

“什么叫 U 币?” 的追问,背后藏着虚拟货币领域的双重陷阱。检索法律文书、诈骗案例与监管通报发现,U 币并非单一概念:既可能是泰达币(USDT)的俗称,也可能是不法分子自创的 “空气币”,但无论何种形态,其在我国境内的交易、流通均属非法,且已成为传销、洗钱、诈骗的核心工具,与黄某卷走 10 亿 U 币跑路案、王某偷换钱包地址骗局如出一辙,背后暗藏多重致命风险。

首先需明确:两种 “U 币” 均无合法根基,本质是非法金融活动的载体。一种是主流俗称 ——U 币即泰达币(USDT),由 Tether 公司发行并宣称 “1:1 锚定美元”,但我国十部门早明确其属虚拟商品,不具有法偿性,相关交易均属非法;另一种是骗局产物 —— 不法分子自编自造 “空气 U 币”,无任何技术与资产支撑,仅为收割资金的噱头,深圳 H 交易所就曾以此骗取 2.2 亿元。二者共性在于脱离监管,前者因匿名性成为洗钱工具,后者则直接沦为诈骗载体,本质均触碰法律红线。

不法分子围绕 “U 币” 设计了三重精准犯罪链条,复刻成熟收割模式。一是 “传销式拉新收割”,以 “拉 500 人送保时捷” 等噱头包装 U 币投资,要求参与者先将人民币换为 U 币入场,实则通过层级返利扩大骗局,黄某就借此卷走 10 亿 U 币转移至境外避税天堂;二是 “交易环节偷梁换柱”,假意出售 U 币诱骗用户转账,再通过偷拍助记词、篡改钱包地址等方式窃取资产,王某就用此招骗取李某 10 万元等值 U 币,其行为已涉嫌盗窃罪;三是 “洗钱闭环运作”,招募 “U 商” 通过 U 币交易转移诈骗赃款,马某就因帮上游犯罪转移赃款,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拘役,形成 “骗钱 - 换 U - 转移” 的犯罪闭环。

参与 U 币相关活动,将面临三重不可挽回的风险。一是资金清零风险,虚假平台的 U 币资金多通过 “混币器” 打散后转移境外,黄某案中 10 亿资金因藏于开曼群岛空壳公司无法追回,2025 年数据显示此类追讨成功率不足 7%;二是法律追责风险,参与 U 币交易属非法活动,若协助 “跑 U” 转移资金可能触犯帮信罪,马某、黄某等案例已明确刑事后果;三是 “黑币” 冻结风险,U 币常被用于洗白犯罪所得,普通用户若不慎买到 “黑币”,账户会被直接冻结,10 万元本金打水漂的案例屡见不鲜。

必须戳破的认知误区是:“锚定美元”“稳定流通” 不等于 “安全合法”。U 币的 “稳定” 仅是宣传话术,其价格仍受市场操纵影响,且所谓 “国际流通” 无法改变境内非法的属性。更需警惕的是,部分人将 U 币当作 “避监管工具”,却不知这正是犯罪团伙的布局逻辑,参与其中只会沦为 “洗钱工具人”。

对用户而言,弄清 “什么叫 U 币” 后更需牢记 “知属性,远风险”。我国不存在合规的 U 币交易渠道,无论是泰达币俗称还是 “空气币” 骗局,均伴随犯罪风险。牢记黄某 10 亿跑路案、王某盗窃案的教训,像拒绝波卡币行情图、BTC 兑换 USDT 一样远离 U 币,选择持牌金融机构服务,才是资产安全的根本 —— 在 “稳赚快钱” 的诱惑面前,任何 “试水” 的侥幸,都可能让自己沦为犯罪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