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为什么用电挖出来的?技术原理下的非法能耗陷阱

 

“比特币为什么用电挖出来的?” 的疑问,本质是对虚拟货币挖矿技术逻辑的好奇,但需首先明确:我国已将比特币挖矿列为淘汰类产业,无论技术原理如何,相关活动均属非法。从技术本质来看,比特币依赖 “算力竞争” 生成,而算力运行需消耗大量电力,这种 “用电挖矿” 的模式不仅存在巨大能源浪费,更因我国监管禁令,让参与者面临法律追责与资金亏损的双重风险,技术逻辑背后暗藏不可触碰的违法红线。

一、技术原理:“用电挖矿” 是比特币的底层设计要求

比特币的 “用电挖矿” 并非随意选择,而是由其去中心化的账本机制决定,核心逻辑可拆解为两点:

  • 算力竞争维护账本安全

比特币采用区块链技术,每 10 分钟需生成一个新 “区块” 记录交易,而生成区块的过程就是 “挖矿”。矿工需通过计算机(矿机)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 本质是随机生成符合规则的哈希值,谁先算出,谁就能获得新发行的比特币奖励。这个过程需要海量计算尝试,而计算依赖矿机的芯片运行,芯片运行则需持续消耗电力,形成 “电力→算力→竞争挖矿” 的技术闭环。以当前主流的蚂蚁矿机 S19 为例,单台设备功率约 3250 瓦,24 小时耗电量超 78 度,相当于普通家庭 3 天的用电量。

  • 电力消耗保障去中心化属性

比特币的设计初衷是避免单一主体操控账本,因此通过 “高能耗门槛” 确保算力分散 —— 若想掌控比特币网络,需投入巨额资金购买矿机并支付电费,这在理论上让个体或机构难以垄断。但实际中,这种设计导致挖矿成为 “能源密集型活动”,全球比特币挖矿年耗电量已超部分中小型国家,与我国 “双碳” 目标严重相悖,这也是我国严禁挖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用电挖矿” 的两大核心危害:从能源浪费到法律风险

即便理解技术原理,也需清醒认识 “用电挖矿” 的危害远超技术范畴,尤其在我国监管框架下:

  1. 能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不可持续的 “数字泡沫”

比特币挖矿的电力消耗无实际社会价值,仅是为维护虚拟账本的数学游戏。数据显示,每生成 1 枚比特币需消耗约 1.3 万度电,相当于 1 个中国家庭 4 年的用电量,且 70% 以上的挖矿电力来自火电,会间接产生大量碳排放。我国曾在内蒙古、新疆等能源富集区整治矿场,正是因这类 “高耗能、低效益” 的活动挤占工业与民生用电,违背绿色发展理念。

  1. 非法属性下的资金与法律危机

我国 “924 通知” 明确,比特币挖矿属非法金融活动,“用电挖矿” 无论技术上是否可行,均不改变违法本质。实践中,参与挖矿的用户需承担三重损失:一是高额电费成本,多数矿场工业电价超 1 元 / 度,矿机运行半年的电费可能远超挖出比特币的价值;二是设备贬值风险,矿机更新迭代快,蚂蚁矿机等主流设备使用 1 年贬值率超 60%;三是法律追责,柳州某用户购买矿机托管挖矿,法院认定合同无效,虽追回部分本金,但需自行承担电费损失,若涉及大规模挖矿,还可能因 “非法经营” 面临刑事处罚。

三、核心提醒:技术原理不代表合法性,远离挖矿是唯一选择

需特别警惕的是,部分人以 “挖矿是技术行为”“海外合规” 为由混淆视听,但我国监管从未因技术属性放宽禁令 —— 比特币挖矿的高能耗与非法性,决定了其在境内无任何合法空间。即便海外部分地区允许挖矿,境内用户参与仍属违法,资金跨境流转还可能涉及洗钱风险。

综上,比特币 “用电挖出来” 是技术设计的结果,但这一过程在我国已被明确禁止。讨论技术原理的前提,必须先认清其非法本质。对普通公众而言,无需深入探究挖矿技术,只需牢记:境内任何比特币挖矿活动均属违法,坚决不参与、不投资,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