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易所买卖 u 会构成犯罪吗?场景化法律风险解析

 

“在交易所买卖 u 会构成犯罪吗?” 这一问题需结合交易场景、资金性质与行为目的综合判断。我国明确禁止任何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境内无合法 U 币交易所,境外交易所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也属非法。从司法实践看,在交易所买卖 U 币本身属非法金融活动,若涉及帮信、洗钱或非法经营,将直接构成犯罪,不同行为模式的风险差异显著。

一、普通用户:短期小额买卖暂不犯罪,但属非法且风险暗藏

若个人仅通过境外交易所短期小额买卖 U 币,未参与资金转移、推广等行为,暂不构成刑事犯罪,但需承担两大非法后果:

  1. 民事权益无保障:交易所可能因合规问题突然封禁账户,导致 U 币或资金无法提现。2024 年某境外交易所因涉嫌洗钱被调查,境内上千名用户账户冻结,损失均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追回,这与晋江市法院判决的 U 币投资纠纷逻辑一致 —— 非法交易不受法律保护。
  2. “冻卡” 与刑事转化风险:交易所资金池常混入涉诈、涉赌赃款,若买入 U 币的资金间接关联犯罪,或卖出 U 币后收款账户涉刑案,个人银行卡会被警方冻结。更危险的是,若频繁买卖、交易金额累计超 5 万元,可能被认定为 “明知是犯罪所得仍帮助转移”,从非法交易升级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湖北枣阳曾有用户因月交易 U 币超 20 万元被刑事立案。

二、平台参与者:运营、推广交易所必涉刑事犯罪

若以 “获利” 为目的参与交易所运营或推广,无论角色大小,均已触犯刑法,主要涉及两类罪名:

  1. 非法经营罪:为交易所提供技术支持、资金结算或担任 “做市商”,实质是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2025 年浙江警方侦破某境外交易所境内代理案,3 名核心成员因搭建交易通道、协助用户买卖 U 币,以非法经营罪分别被判 3 至 5 年有期徒刑,涉案金额达 1.2 亿元。此类行为的认定标准明确 —— 只要为境内用户提供 U 币交易服务,即符合非法经营罪的构成要件。
  2.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通过社群、直播推广交易所,诱导他人买卖 U 币,若平台被用于洗钱、诈骗,推广者将构成帮信罪。深圳某案例中,张某为赚取佣金,在朋友圈推广某交易所,吸引 200 余人注册交易,其中 30 人因涉诈被调查,张某最终以帮信罪被判有期徒刑 1 年 6 个月,这印证了 “推广即共犯” 的司法逻辑。

三、刑事认定核心:主观故意与行为危害性

司法机关判断 “在交易所买卖 U 币是否犯罪”,关键看两点:

其一,主观明知性。通过交易频率(如单日超 10 笔)、沟通方式(如使用加密软件)、获利模式(如按交易流水抽成)等证据,推定是否明知交易所或资金涉犯罪。某案中,嫌疑人手机存有 “规避监管” 的聊天记录,直接成为认定其主观故意的关键证据。

其二,行为危害性。若交易金额超 3000 元、涉 3 名以上被害人,或帮助转移涉诈资金,即达到刑事追诉标准。即便个人仅获利数百元,只要符合上述条件,仍会被立案追责。

四、结论:远离交易所,杜绝犯罪可能

综上,在交易所买卖 U 币无 “合法安全” 可言 —— 普通用户面临非法交易与刑事转化的双重风险,平台参与者则必然涉罪。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的打击已形成 “全链条追责” 体系,从交易所运营到个人买卖,任何环节都可能触发刑事风险。对公众而言,唯一的安全选择是坚决远离所有 U 币交易所,不参与任何形式的买卖行为,避免从 “非法交易” 滑向 “刑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