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晨买表:一场 1.4 亿买单的加密货币流量游戏

 

2025 年 5 月,孙宇晨在特朗普 “粉丝见面会” 上佩戴镀金劳力士的画面引发热议。这块价值 10 万美元的手表并非他直接购买,而是通过斥资 1.4 亿梭哈 “特朗普币” 成为持币榜首的 “附赠福利”。这场看似 “买表” 的行为,实则是他延续多年的争议性营销套路,将奢侈品符号转化为加密货币领域的流量燃料。

一、“买表” 真相:加密货币与政治符号的绑定

孙宇晨的 “获表之路” 充满资本运作色彩。特朗普团队推出 “TrumpCoin” 迷因币时,明确将 “前 25 名持币者获赠镀金劳力士” 作为噱头。孙宇晨随即砸下 1.4 亿人民币购入 143 万枚代币,直接登顶持币榜,顺利获得与特朗普会面及获赠名表的资格。

对他而言,这块成本仅 500 美元的镀金表,本质是撬动关注度的杠杆。晚宴现场,他戴着金表与特朗普合影的画面,迅速刷屏加密货币社区,相关话题单日阅读量突破 2 亿。有分析师直言:“这哪是买表?是用 1.4 亿给 TRX(孙宇晨发行的代币)买了场全球广告。”

二、套路延续:从天价午餐到 “表戏” 的流量逻辑

这场 “买表风波” 并非孤例,而是孙宇晨营销模式的复刻。2019 年,他以 3000 多万拍下巴菲特午餐,将加密货币话题带入主流视野;2024 年,他花 624 万美元买下香蕉艺术品并当众吃掉,借争议性操作刷足存在感。

“买表” 事件延续了三大核心逻辑:一是符号绑定,将名表、前总统等强认知符号与自身及加密项目挂钩;二是争议造势,利用 “人傻钱多” 的嘲讽声浪扩大传播;三是链上套现,在流量高峰抛售部分 “TrumpCoin”,仅半个月便收回近 4000 万成本,实现 “赚流量又赚钱” 的双重目标。

三、行业争议:流量狂欢下的价值泡沫

孙宇晨的 “表戏” 再次暴露加密市场的浮躁本质。区块链从业者批评:“他花 1.4 亿买的不是表,是割韭菜的工具。” 历史数据显示,每次他制造争议事件后,其发行的 TRX 代币都会短期拉涨,但随后因缺乏技术支撑迅速回落,无数跟风投资者被套牢。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模式模糊了加密货币的核心价值。与 SOL 币创始人亚科文科深耕 “历史证明” 技术不同,孙宇晨始终回避技术创新话题,转而用名表、天价藏品等符号制造泡沫。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亚科文科造的是公链,孙宇晨玩的是流量,前者筑生态,后者割韭菜。”

这场 “买表” 闹剧终会落幕,但它揭示的行业痛点值得深思:当加密货币沦为资本炒作的道具,当名表成为流量游戏的筹码,真正的技术创新与价值落地,反而更容易被淹没在喧嚣的争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