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Hedera Hashgraph 网络的原生代币,HBAR 币的 “国家正式批准” 问题始终牵动投资者神经。从全球监管动态来看,目前尚无任何主权国家对 HBAR 币给予官方直接批准,但其在部分司法管辖区通过特定框架获得合规认可,这种 “合规未批准” 的现状构成了当前监管格局的核心特征。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态度呈现显著差异。美国作为 Hedera 项目总部所在地,SEC 未将 HBAR 归类为证券,而是视为 “商品”,需遵守 CFTC 监管规则,但这并非国会立法层面的正式批准。即便 Grayscale、Canary Capital 等机构提交了 HBAR 现货 ETF 申请,SEC 仍多次推迟审批决定,最新截止日期因政府关门陷入不确定,反映出监管层的谨慎立场。欧盟方面,HBAR 需满足 MiCA 法规的额外合规审查,目前尚未有明确获批进展,仅能在持牌交易所按 MiFID II 要求流通。
中国对 HBAR 币则采取明确禁止态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规定,境内任何虚拟货币相关交易活动均属非法,HBAR 币自然未获得官方批准,境内交易存在法律追责风险。中东等新兴市场虽表现出开放姿态,如 Hedera 与阿联酋 BEEAH 集团合作推出去中心化身份平台,但这类企业级应用落地并不等同于政府对代币本身的批准。
需要明确的是,合规不等于国家批准。HBAR 能在部分国家交易,源于交易所持有 MSB 牌照等平台资质,而非代币获得政府背书。即便 SEC 对 Grayscale Hedera 信托表达认可,也仅为投资工具层面的监管放行,与代币本身的国家批准存在本质区别。
综上,HBAR 币尚未获得任何国家正式批准,其流通依赖特定司法管辖区的合规框架。投资者需警惕 “合规即批准” 的误区,尤其中国用户应坚决规避非法交易风险,同时持续关注美国 SEC 的 ETF 审批进展与 MiCA 法规落地情况,以把握监管动态带来的市场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