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可以被追踪吗?链上技术与监管实践的深度解析

 

“数字货币能否被追踪” 的答案并非绝对,而是呈现 “技术可追溯、操作有障碍、监管在突破” 的复杂特征。主流数字货币的区块链底层特性决定了其交易轨迹可被追溯,但诈骗分子的匿名化手段与跨境流通属性,又为追踪制造了现实难题,而执法技术的升级正不断压缩灰色空间。

从技术本质来看,主流数字货币的交易具有天然可追溯性。比特币、以太坊等基于公链的数字货币,所有交易均被记录在公开透明的区块链账本中,每笔流转都对应唯一的 “交易哈希” 与钱包地址,形成不可篡改的链式数据。这种 “全链可查” 特性,使得执法部门可通过区块链节点解析技术,同步全链账本数据,还原资金流向。2025 年广西柳州警方侦破的涉烟案件中,办案人员正是利用该技术,从初始涉案 USDT 钱包地址拓展出 7 个关联钱包,锁定境外交易所关键交易,最终挖出幕后团伙,印证了技术层面的追踪可行性。

但实践中,追踪需突破多重匿名化障碍。诈骗分子常通过 “混币器” 工具,将非法资金与大量合法资金混合拆分,经过数十次跨地址转账混淆链路;或利用 “跨链转移” 技术,将资金在不同公链间流转,打破单一区块链的追踪壁垒。更隐蔽的是,部分 “隐私币” 通过加密算法隐藏交易金额与地址关联,形成技术层面的匿名闭环,传统追踪手段难以穿透。此外,境外交易所的监管真空,也让资金落地追踪面临管辖权与证据认定难题。

我国执法部门正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追踪突破。广西烟草部门构建的 “虚拟货币卷烟交易态势感知系统”,融合开源情报挖掘、图神经网络等技术,可自动扫描加密通信软件数据,关联钱包地址与人员身份,实现 “线索感知 — 链上追踪 — 落地抓捕” 的全链路打击。国家层面更在推动建立区块链监测节点网络,接入全球主要公链节点,通过智能合约预审机制从源头拦截违规资金流转,技术手段正与犯罪升级形成动态对抗。

值得警惕的是,即便追踪技术成熟,普通投资者仍难自主维权。数字货币交易本身不受我国法律保护,即便被骗后警方成功追踪资金流向,也可能因交易平台境外注册、资金已被跨链转移等原因,导致追赃困难。此前苏州地区多起虚拟货币诈骗案中,受害者资金虽被链上定位,但最终因平台跑路、证据链断裂无法追回。

特别提醒:我国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为非法金融活动。数字货币的可追踪性不代表参与交易安全,反而因常被用于洗钱、诈骗等违法活动,增加了资金损失风险。若遭遇相关诈骗,需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钱包地址等关键线索,同时坚决远离虚拟货币交易,守护财产安全。